首页 > 学历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凌 室 记[元]叶祐之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①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为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是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全元文》)

注①冱(hù):水因寒冷而冻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亦燮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是以冬无愆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 董:通“懂”,懂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行北陆而藏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 谨拜表以闻

D.吾为凌室然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

(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凌 室 记[元]叶祐之凌室,所以…”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竞旧无所获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竞旧无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日:“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林昉《钓鱼记》)

翻译文中括号里的句子。

钓鱼人对于得失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生活道理?

文中先说“乙竞日无所获也”,结尾说“乙如其教,连取数鱼”,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B.材料一

C.

D.材料二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苟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文中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墨池的?

作者认为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句)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译文:你守住函谷关,不让别的诸侯进来

B.常以身翼蔽沛公。 译文:常常用身体掩护刘邦

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译文:对财物毫不取用,对妇女概不亲近

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文: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是在沛公身上

E.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4~19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韩非子·五蠹》)

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不同。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嘎共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文中能表现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学与问的关系是怎样的?(均用原文回答)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文中列举所问的人有哪几种?列举的目的何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的含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陈碹列传陈碹,字彦纯,合肥人。碹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永乐元年命碹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碹董漕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①菱;俗称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8.下列各项中,与“食菱须去壳”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亦去之

B.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C.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D.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18 题。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18 题。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营陈,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日:“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逸乐,成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日:《易》日:“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 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日“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第 16 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就善水草舍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而其士卒逸乐,咸乐为之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