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崎岖的路途,奇异的见闻……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多有见识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歇。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这个简洁的寓言故事,使我们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质。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

卡耐基曾对世界上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之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调查样本总量的5%找不到了,其余95%的人的调查结果令他吃惊:属于原来97%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大大的起色,还是那么普通与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卡耐基的结论同样令我们震惊。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

也许,我们曾不满于自己的平庸;也许,我们曾抱怨过生活的无聊;然而,当我们在心中为自己设下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掀开了新的一页。

(苇笛《为生活设定目标》)

文中的马与驴的不同在于:

A.驴总在屋里围着磨盘打转。

B.马取经回来大长见识。

C.马与大师有一个远大的目标。

D.驴被蒙住眼睛走不出狭隘天地。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 36~38 小题。 第 36 题 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 36~38 小题。

第 36 题 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黑洞是一种很特殊的物质状态,每一个质量为M的物质都对应有一个史瓦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黑洞是一种很特殊的物质状态,每一个质量为M的物质都对应有一个史瓦西半径rc。如果有一种物理过程能够把质量M全部压到史瓦西半径,物质就达到黑洞状态。黑洞的“半径”(也称为视界,因为进入黑洞视界内,就出了观测者的视界,永远观测不到)和黑洞的质量成正比。人们会认为黑洞就是密度无比巨大的物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黑洞的“半径”与黑洞的质量成正比,黑洞的密度与黑洞的质量的平方成反比, 当黑洞质量增加时,密度就以反平方律迅速减小。银河系由大约1011个太阳组成,如果这样大质量的天体能够坍缩到它的史瓦西半径,就成了巨质量黑洞,它的密度仅是水的密度的万分之一。尽管密度如此之小,物质一旦掉进黑洞,也仍然无法逃离出去。作为另一个极端,原子级黑洞,即把原子质量全部压缩到它的史瓦西半径内,密度就可高达每立方厘米10127克。

(佚名《黑洞》)

找出对原文解释错误的一项:

A.在黑洞物质状态中rc不是一个常数。

B.半径较大的黑洞,密度也较大。

C.黑洞的史瓦西半径并非视界。

D.在说明密度时未考虑物质掉进黑洞可能造成M值变化。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A.2

B.3

C.4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我能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蜗牛和蚯蚓()

A.2

B.3

C.4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面是唐太宗的一段话,从中能够看出他()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 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驟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

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用人纳谏

C.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D.重视军事建设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二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材料三

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崇高的德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故)用人弥须慎择。

以上唐太宗语出自《贞观政要》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4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唐太宗的用人标准及其理由。(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天窗()

A.母亲陪我看星月

B.为我扇扇子

C.母亲为我做饭

D.给我猜谜语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和无能力的儿童相比,有阅读能力的口吃儿童,增加了下面哪一项检查内容()

A.单词命名

B.朗读

C.自由会话

D.回答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今天的生态圈是自然界漫长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史的积淀。整个生态圈中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今天的生态圈是自然界漫长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史的积淀。整个生态圈中的格局也是自然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生态圈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使生态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总是达到一种有序状态。旧的有序状态破坏了,经过自我调节又达到一种新的有序平衡态。生态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来源于生物乃至生物DNA的自我调节机制。或者说是 DNA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或宏观形态。在这里,微观调节机制与宏观调节机制是全息的。倘若DNA没有自我调节机制,那么整个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生态进化也就不可能了。可以说,DNA是一个生态微观全息元,它是整个生态史的缩影,它凝聚着整个生态圈中生态变化、演化的信息,它是宏观变化的微观反映。

DNA对生态信息的记录是以生物体为中介的。生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个体行为的变化是对生境变化的适应。如果变化了的生境具有稳定性,那么生物的行为、特征等也就具有稳定性。生物在这种稳定性中形成起来的行为、特征等就会逐渐内化到 DNA中去,成为生物的本能。生物的多样性就是生境的多样性造成的,是生物适应生境的结果,是生境多样性在生物主体上的显化。这在岛屿生态系统中比较明显。由于岛上群落生境的单一性,就引起了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简单化。这种简单化招致生态小生境数量的减少以及种类组成的贫乏。生态系统的简单化,也改变着竞争和捕食的因素,并给例如不会飞翔的鸟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生境的变化又导致了对某物种的自然选择,使某些不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物迅速消失,适应者迅速发展起来。可见,物种也是生境变化的结果。

使生态总是处于动态平衡和有序状态的是:

A.自然界的漫长发展。

B.生态圈的自我调节机制。

C.生态圈中的格局。

D.自然史的积淀。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以下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4,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说明】某IT部门的小张在撰写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报告时,提到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时有如下表述(下面方框内)。请分析小张提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