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人们研究并利用植物的基因变异(variation)可以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下列技术能产生基因变异的育种方式是()。

A.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预防人类VA缺乏症的转基因水稻

B.用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

C.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

D.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人们研究并利用植物的基因变异(variation)可以培育高…”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列对人类基因工作组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依靠目前的科技无法解读

B.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化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以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C.人类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这说明“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起源实际上也是很“卑微”的

D.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1~95题。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的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自己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据国外某些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最难攻克的堡垒。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已利用单个DNA中的变化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人类大部分的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的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样的基因没什么两样。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们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的被称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 ]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以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下列对人类基因组研究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了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很多基因无法解读

B.“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

C.人类基因组草图只能描绘90%的基因组,因为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D.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只有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蛋白质尚未攻克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李振声,山东淄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从1979年以来,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麦良种小偃系列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2007年2月27日,李振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人们誉为“小麦之父”。下面有关上述资料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小偃”系列品种的培育过程涉及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利用小麦与偃麦革杂交可以培育出了“小偃”系列优良品种,所以从本质上说小麦与偃麦草属于同一物种

C.理论上讲通过基因工程也可以达到此目的

D.“小偃”系列小麦良种与其亲本相比具有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优良性状,这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可以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①植物周期行为——②生理节律的奥秘。虽然这些行为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如光照时间长短等,但植物学家一直认为生物钟是植物感知外界条件的决定因素。要鉴定生物节律的生物钟基因,通常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生理节律能否被检测到,二是需要找到这种生物节律的异步个体。③植物光合作用节律用常规方法是难以检测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蒂夫·凯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借助荧火虫的发光基因,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鉴定出第一个④植物生物钟基因。对文段中画线的四个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概念相同,②包含①

B.①③概念相同,①包含③

C.①④两个概念不同

D.③④两个概念等同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1967年,BanuchBlumberg博士发现了乙肝病毒(HBVDNA),并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自病

1967年,BanuchBlumberg博士发现了乙肝病毒(HBVDNA),并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自病毒发现伊始,人类就开始了与乙肝病毒的拉锯战。1986年,首个干扰素问世,打响了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第一枪;1999年,首个抗击乙肝病毒的核苷类治疗药物拉米夫定上市;2005年,阿德福韦上市;2006年,恩替卡韦上市……至今人类已经拥有了多个抗击乙肝病毒的治疗武器。乙肝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其变异率比其他DNA病毒高10倍左右。减少病毒发生耐药变异,关键是快速强效地降低乙肝病人体内的病毒教量,同时还需要考虑病毒对药物耐药所需的基因变异位点的数目。研究表明,在高病毒教量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中,与阿德福韦相比,恩替卡韦的降病毒能力更快更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或替比夫定只需要1个乙肝病毒DNA位点变异就可对它们产生耐药;而恩替卡韦则需要乙肝病毒DNA上同时有3个位点发生变异,这就好比提高了病毒耐药的门槛,从而降低了病毒对药物耐药的发生率。下列选项与上文所述内容不相符的是()。

A.乙肝耐药变异发生率与乙肝病毒载量的高低成正比

B.乙肝耐药变异发生率与乙肝病毒产生耐药所需基因变异位点的数目成反比

C.初治时应选择强效降病毒、高耐药的药物效果好

D.初治时应选择强效降病毒、低耐药的药物效果好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对许多环境学家来说,植物的灭绝(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农作物种类不断增加的基因一致性)是环境问题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必须采取行动来阻止野生可食植物及不再耕种的可食植物的减少。否则,基因多样性的缺乏可能引起主要农作物的一大部分在一夜之间被毁掉。例如,在1970年,南方的叶菌病毁坏了大约20%的美国玉米作物,在该疾病所到之处只剩下很少的几种玉米未受影响。 从上段可推知下面哪一选项?()

A.某种植物疾病的易感染性是由基因决定的

B.美国种植的80%的玉米对南方叶菌病有抵抗力

C.野生可食植物的灭绝几乎总是可以追溯到毁灭性的植物疾病(这一原因)

D.植物培养者致力于研究可抵抗植物疾病的植物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利用基因技术通过生物工程创造出新的物种。以下选项中对这种现象的理解错误的是()。

A.新物种产生于人的意识

B.人们可以创造物质

C.意识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D.有时候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生物学家也在发动一场生物技术革命,他们借鉴“人类基因组规划”,也在绘制“动植物基因图”。由于有了新的基因标志,靠考察胚胎和幼苗的染色体,就可以知道一种生物具有什么基因。育种专家将能很快找到抗疾病、抗虫害和提高产量的理想基因,很容易发现哪些物种相互交配可以产生最理想的新物种。人们将不再经三四代,只要一代就可育出新种,而且不产生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农作物和牲畜的品种改良速度将大大加快。 这段话中,“不产生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的意思是()

A.人们利用基因培育出的生物新品种,与生物自然交配产生出的品种品质完全一样

B.人们利用基因培育出新的生物品种,不再利用遗传基因而生产新的劣质的生物品种

C.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不具有自然界生物的纯洁性。有了基因工程,它就不再出现了

D.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会造成生物生长规律的紊乱,改变生物的性质,因此停止再生产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为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征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