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中就曾明确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言明教育乃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是"化民成俗”,而这正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所在。

A.《中庸》

B.《礼记•学记》

C.《论语》

D.“四书”、“五经”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中就曾明确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言明教…”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礼记•学记》曾明确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讲明教育对治国安邦的关键。()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经济、文化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A.《大学》B.《论语》C.《中庸》D.《学记》

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A.《大学》

B.《论语》

C.《中庸》

D.《学记》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早在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就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

A.以空间观念为中心

B.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中心

C.以思想品德为中心

D.以四则运算能力为中心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18 题。 粱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18 题。

粱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致,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②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筻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敷罟③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博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⑤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⑥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①凶:荒年。②填:形客鼓声,拟声词。③数罟(Cùgǔ):钿网。④洿(wú )池:池塘。⑤庠序:学校。⑥颁白:斑白。

第 16 题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话时,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 48~50 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 48~50 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 48 题 这段话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1~23 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1~23 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改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祸,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 21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材料二"民以

材料一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民。"(高祖语) 材料三 "夫农,天下之本也".(文帝语) 材料四 "至武帝之初七十四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建立时的怎样的社会景象?为此,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汉高祖采取的什么措施? (3)材料三说明了文帝对什么问题的重视?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四反映了汉初统治者的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民。”(高祖语)

材料三:“夫农,天下之本也”。(文帝语)

材料四:“至武帝之初七十四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建立时的怎样的社会景象?为此,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汉高祖采取的什么措施?

(3)材料三说明了文帝对什么问题的重视?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四反映了汉初统治者的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烛之武退秦师》中向国君推荐“烛之武”的人是()

A.狐偃;

B.逢孙;

C.佚之狐;

D.杨孙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