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1.对下面《论语》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

B.体现了孔子谦逊仁厚的品德

C.体现了孔子恪守周礼的原则

D.体现了孔子坚持道义的精神

答案
收藏

B、体现了孔子谦逊仁厚的品德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列“于”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B.治居第于封丘门内

C.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D.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此段中“夫子”指的是()。

A.孔子

B.公叔文子

C.公明贾

D.颜渊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五题。君子与礼的关系舒善柏孔子对“礼”推崇备至的事例不一而足,这里举两个基本例子,如有一次他谈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是六十四人的舞乐,本是西周天子用的,而身为天子下面的大夫季氏竟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在孔子看来,当然是“不可忍”。又如,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请求哀公出兵讨陈恒。可见,孔子对这种“臣弑君”当然是更不可忍。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孔子推祟周代以来形成的礼制,是情有可原的,虽然这仍是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但对调节当时的社会矛盾无疑具有现实意义。需要点明的是,孔子所提倡的“礼”决不是对“周礼”的简单复制,而是有所损益的,正如他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者,虽万世可知也。”这种损益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孔子站在新时代的前沿,大胆地提出“仁”的思想,并把“仁”的这种道德规范融入“礼”的具体内容中去。即用“仁”来规定“礼”,遵循“礼”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仁”的境界。如他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便说得十分明了。总之,“礼”在孔子时代无疑被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礼制。这种社会礼制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才会产生效应,而君子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人格的肩负者,君子理所当然成为“礼”的主要肩负者,遵循礼制成为君子人格的修养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一点,孔子作了不少具体的论述,如孔子要求尚“礼”而轻勇武,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再如孔子对君子在为学修养方面也是毫不放松用“礼”来约束,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说明所学知识如不用“礼”加以约束的话,就会违背君子之道,等等。可见孔子对君子达礼的要求很具体,“礼”在孔子心目中成为体现君子人格最为直接的方式,君子想要成君子之名,最基本的前提是不违背“礼”,否则,无从谈起。这种逻辑在孔子看来无疑是顺理成章的,孔子之所以把“礼”与君子这么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礼”的内容是由“仁”来规范的,而作为理想的君子人格,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仁”的境界,君子要想上达于“仁”,首先必须遵循“礼”。当然,如果说孔子所乐道的君子人格只停留在礼的层面,那无疑是不值得称道的,后世人们对这种君子人格称道的原因,主要是君子对“仁”的永无止境的追求。而“礼”作为一种治世制度,它只不过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它虽然是围绕“仁”这一核心思想所设置,但仅仅是一种对“仁”的表现方式,而远非“仁”的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现方式也会相应地变化。至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我认为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只是时代不同,用以实现“仁”的手段和方式不同而已。因此,作为以“仁”为追求目标的君子人格,必须切实地遵循仁道,才能真正实现君子人格。(《中学历史参考》,2001年第4期)对第一段内容的有关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季氏“八佾舞于庭”行为的“不可忍”和对“陈恒杀了齐简公”而“请求哀公出兵讨陈恒”是他推崇“礼”的表现。

B.孔子推崇礼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

C.孔子推崇礼制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当时的社会矛盾。

D.提出“仁”的思想是孔子对“礼”“有所损益”的表现。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句子中,有名词为动用法的是()。

A.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B.吴人曰:“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左传·哀公七年)

C.有势家殊丹其门。(明史·海瑞传)

D.客初至,不冠不袜。(魏禧:大铁椎传)

E.追难孔子,何伤于人?(王充:论衡·问孔)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翻譯下列古文:(一)齊侯至自田,晏子侍於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
翻譯下列古文:(一)齊侯至自田,晏子侍於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

翻譯下列古文:

(一)齊侯至自田,晏子侍於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爲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争心。故《詩》曰:‘亦有和羹①,既戒既平②。鬷嘏無言③,時靡有争④。’先王之濟五味、和五羹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傳•昭公二十年》)

[注釋]

①和羹:五味調和之羹,不同於太羹。

②戒:通“届”,至,到。平:《爾雅•釋詁下》:“平,成也。”指五味調和。

③鬷嘏:《禮記•中庸》引作“奏假”,禱告。

④争:《詩•大雅•江漢》:“時靡有争,王心載寧。”陸德明釋文:“争,争鬥之争。”

(二)邾人想於晉,晉人來討。叔孫婼如晉,晉人執之。書曰:“晉人執我行人叔孫婼。”言使人也。晉人使與邾大夫坐。叔孫曰:“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固周制也。邾又夷也。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請使當之,不敢廢周制故也。”乃不果坐。

韓宣子使邾人聚其衆,將以叔孫與之。叔孫聞之,去衆與兵而朝。士彌牟謂韓宣子曰:“子弗良圖,而以叔孫與其仇,叔孫必死之。魯亡叔孫,必亡邾。邾君亡國,將焉歸?子雖悔之,何及?所謂盟主,討違命也。若皆相執,焉用盟主?”乃弗與,使各居一館。士伯聽其辭,而愬諸宣子,乃皆執之。土伯御叔孫,從者四人,過邾館以如吏。先歸邾子。士伯曰:“以芻蕘之難,從者之病,將館子於都。”叔孫旦而立,期焉。乃館諸箕。舍子服昭伯於他邑。

范獻子求貨於叔孫,使請冠焉。取其冠法,而與之兩冠,曰:“盡矣。”爲叔孫故,申豐以貨如晉。叔孫日:“見我,吾告女所行貨。”見,而不出。吏人之與叔孫居於箕者,請其吠狗,弗與。及將歸,殺而與之食之。叔孫所館者,雖一日,必葺其牆屋,去之如始至。(《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三)阅读《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子产之从政也①,择能而使之。冯简子

(三)阅读《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子产之从政也①,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②,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③。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注:①子产:郑国大夫。②公孙辉:即下文所说的子羽。四国:国之四邻。③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当他去野外安静地思考,作出的计划便常常成功,而在喧闹的都市里作出的计划就常常失败。

27. 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断: 乘: 适: 鲜: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表扬的,例如: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批评的,例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同情的,例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B.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生前,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C.上古谥号只用一个字,例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秦穆公、魏安厘王、赵孝成王、贞惠文子。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

D.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地方官府所加的谥号。例如东汉时陈寔死后,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号靖节徵士;宋代张载死后,门人谥号明诚夫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说君王就应该管理臣子,父亲就应该教育孩子,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等级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郭汾阳(唐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功封汾阳王)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唐末藩镇属官名,也称虞候,掌巡查警戒)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阿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下列句子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敕:皇帝的命令

B.而请一吏致阻 致:招致

C.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 当:适合

D.王叱而遣之 遣:派遣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厉王①虐,国人谤王。召公②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厉王①虐,国人谤王。召公②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③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渍,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听公卿至于列士④献诗,瞽⑤献曲,史献书,师箴⑥,瞍⑤赋,嗦⑤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⑦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⑧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①厉王:西周最凶暴的君主之一。②召(shào)公:周王朝的卿士。③弭(mǐ):止息。④列士:指上士、中士、下士。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阶层。⑤瞽(gǔ)、瞍(sǒu)、(méng):都是盲人。⑥箴(zhēn):规劝的言辞。⑦耆艾:指年老的人。⑧隰(xí)衍: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平的土地。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最后被流放到彘的是谁?

召公谏厉王的主旨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