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继续教育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判断题]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诗句中的“三之日”即我们现在的农历正月。()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诗句中的“…”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诗经·豳风·七月》中“塞向墐户”的“向”是指()。

A.方向

B.朝向

C.朝北的门

D.朝北的窗户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凌 室 记[元]叶祐之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①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为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是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全元文》)

注①冱(hù):水因寒冷而冻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亦燮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是以冬无愆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 董:通“懂”,懂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行北陆而藏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 谨拜表以闻

D.吾为凌室然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

(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属于妇女所唱的劳动歌的作品是()。

A.《豳风•七月》

B.《周南•芣苢》

C.《小雅•鹿鸣》

D.《小雅•采薇》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扁鹊见蔡桓公》、《愚公移山》、《桃花源记》的作者,分别是战国时代的韩非、战国时代的列子和晋代的陶渊明

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汉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C.《陋室铭》、《马说》、《醉翁亭记》的作者刘禹锡、韩愈、欧阳修,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作家

D.《君子于役》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一)阅读《陈情表》中的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

(一)阅读《陈情表》中的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将“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译成现代汉语。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诗经》包括风、雅和___________三部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东门之杨》出自《诗经》的:()。

A.《陈风》

B.《郑风》

C.《邶风》

D.《秦风》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下列诗句中,出自《诗经》风、雅、颂中的“风”的是()。

A.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B.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C.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D.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日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而日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日“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译文:__________

(2)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译文:__________??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三)阅读《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

(三)阅读《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资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乘车人自认为凭什么条件“欲之楚”而“北面持其驾”?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下列属于爱国诗的是()。

A.《周南•樛木》

B.《豳风•发柯》

C.《邶风•载驰》

D.《魏风•园有桃》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