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诗经》中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品》中讲“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下列与之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答案
收藏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诗经》中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品》中讲“如将不尽,…”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诗经·大雅》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反映了西周()

A.摆脱了神权观念的影响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权力

D.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列各诗题中属于乐府旧题的是()

A.《诗经·氓》

B.《杜陵叟》

C.《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D.《饮酒》(其五)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诗经中有一首诗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请说出是以下哪首诗?()。

A.《采葛》

B.《关睢》

C.《卫风》

D.《静女》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
子。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人江淹那两篇名文——《别赋》和《恨赋》一一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安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也”,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渭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集》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蹐地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开头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A.司马迁认为作家应“发愤”著书,先说理后记事,再举《诗经》为例详加阐述。

B.司马迁认为没有“怨”就没有“发愤”之作,说理、叙事或抒情的作品,都不乏其例。

C.司马迁用说理、记事方式写愤激之情,而《诗三百篇》则用歌咏方式抒写哀怨。

D.司马迁列举了各种各样“发愤”著书的例子,《诗经》是他所举的最后一例。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周代礼仪用诗,“合乐”用的是《诗经》中哪两个部分的诗?()

A.召南

B.大雅

C.小雅

D.周南

E.周颂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下面不是最早记载于《诗经》中的战争诗的事件是()。

A.周室南征

B.土木堡之变

C.周公东征

D.武王伐纣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诗经》中反映周人礼俗、观念的诗有()。

A.《齐风•南山》

B.《周南•螽斯》

C.《十月之交》

D.《小雅•斯干》

E.《民劳》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诗经》中有一首诗描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自然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乐观的品质。这首诗的名字是()

A.《魏风 十亩之间》

B.《唐风 蟋蟀》

C.《魏风 硕鼠》

D.《齐凤 卢令》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凌 室 记[元]叶祐之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①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为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是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全元文》)

注①冱(hù):水因寒冷而冻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亦燮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是以冬无愆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 董:通“懂”,懂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行北陆而藏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 谨拜表以闻

D.吾为凌室然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

(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诗经》中有一首诗,主要写诗人看到蟋蟀在堂,感叹时光飞逝,提醒劝诫自己和别人:虽然喜欢玩乐,却不要荒废事业,要向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勤奋向上,这首诗的名字是()

A.《魏风 十亩之间》

B.《齐风 卢令》

C.《唐风 蟋蟀》

D.《王风 君子于役》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江南好,风景旧僧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篮。能不亿江南这首诗中有3个错字()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